“十三五”我國工程機械發展方向在哪?
更新時間:2016-03-21 10:25:16點擊次數:2099次字號:T|T
從2012年開始,我國工程機械行業進入了一個滯銷調整的發展階段,據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歷年統計資料顯示,2012年,86家企業年銷售收入同比下降8.16%,利潤總額下降35.44%,銷售利潤率由2010年的10.78%下降到5.9%;2013年,93家企業與上年同比,銷售收入又下降11.74%,利潤總額下降32.56%,盈利能力滑坡遠大于銷售收入。時至今日,工程機械行業仍然看不到明顯的反轉跡象,企業發展和經營難度越來越大。
面對這樣的發展形勢,有的企業在等待市場企穩回暖,有的企業顯示悲觀,有的企業正在調整發展戰略。總之,這些企業都在思考今后的發展思路和發展方向,思考調結構、轉變增長方式的路線圖,思考本企業當前的發展措施和發展動力。在此,根據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的發展里程和特點,談一些淺解,參與共同啟示。
高速發展源于五大動力
首先,我們應該清醒的認識到,中國工程機械快速發展的輝煌業績,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和發展路線圖下創造出來的,可以引以自豪,但不值得驕傲。其發展動力主要來自于以下五個方面:一是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,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深入發展,社會活力和人的潛力不斷釋放出來,工程機械和其他行業一樣,一批高成長型企業脫穎而出;二是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,工程機械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,進行密集技術引進和樣機的模擬仿制,是我國裝備制造業中成效突出的一個行業,技術來源便捷,繼承性好,研發成本低;三是國民經濟高速發展,大量資源開發、基礎設施建設、房地產業、開發區建設等方面的高強度投資環境,為我國工程機械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大市場;四是具備基本素質的廉價勞動力有較強的國際競爭力;五是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,很長一段時期內,國際工程機械市場需求一直處于5%左右的上升通道,特別是大型工程機械和小型及多功能工程機械增長率達到7%,助推了我國工程機械行業的大發展。
調整方向適應新形勢
如今,這些發展要素正在逐步淡出,表現在市場保有量正從需求增長型向飽和更新型轉換,固定資產投資由粗放型向集約型發展,產能過剩促使無序競爭加劇,廉價勞動力優勢逐步弱化,國際市場萎靡不振,產品技術發展由引進和模擬仿制為主向原始創新發展,創新難度、創新周期、創新成本都在加大。因此,我國工程機械面對上述發展環境和自身發展特點的轉型,必須調整發展方向和發展動力,才能迎來新的發展局面。
第一,市場競爭方向要逐步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轉移,要從國內、國際兩個市場中切割更大的市場份額,擴大發展空間。
現在,我國已發展成為世界工程機械制造業大國,但國內市場仍有35%以上份額被國外品牌占領,特別是挖掘機、電梯行業仍然是國外品牌統領國內市場。在國際上,我國雖有11家企業進入國際工程機械前50強排序,但國際化指數平均只有7.62%,而美國為52.19%,日本為57.84%,德國達到86.6%,瑞典高達96.14%。因此,我國工程機械本土品牌不僅在國內市場有發展余地,而且在國際市場上存在著更大的發展空間,包括向發展中地區產能轉移和并購國際品牌等舉措,以擴大國際市場份額。我們要學習家電行業中的海爾、格力等品牌精神,敢于在日立、東芝等大牌公司旗下爭奪國際市場份額,并在國內市場逐步取代。在本行業中,也有像徐工集團的汽車起重機、三一重工的砼泵車、昆明中鐵建的路軌機械、航天動力的液力變矩器、中鼎股份的密封件、恒立油缸等品牌。這些品牌并沒有感到太大的產能過剩的壓力,因為他們在中高端市場中打開了局面,逐步成為行業領跑者之一。
第二,要集中力量建設國際化品牌,以品牌效應去分割更廣闊的市場。
一個信譽好的品牌是企業發展的生命力、生存的靈魂,是企業市場核心競爭力的象征。品牌蘊藏著豐富的內涵:一是品質,包括產品的可靠性、可維修性、舒適性、節能、環保等硬指標,這些指標不僅要達到行業、國家及國際標準,而且必須有超越的能力,即以客戶需求為引導,始終保持先進性;二是能夠不斷提升售前與售后及應對細分市場的服務能力,將現代裝備制造業服務理念植入到企業全體員工,變被動為主動;三是有持續創新的發展機制,品牌后面一定有一支團結、奮發向上、不斷創新進取的人才團隊。這些內涵是建設國際化品牌的最基本要素。
第三,企業重組整合要向規模效應方向發展。
企業的產業鏈規模是核心競爭力和品牌的重要支撐,沒有規模效應,就不可能將生產和銷售成本降低到最合理的區間內,服務鏈得不到延伸,更不能支撐創新研發體系的有效運行。我國工程機械從“十五”到“十二五”期間,由于國內市場的大力驅動,使行業規模得到快速發展,但也有些企業在地方本位主義和GDP高增長要求的壓力下,以求做大,促使企業被動的兼并、收購與自己產業鏈無關的弱勢企業和沒有競爭力的產品,進入一個全新的行業。這種以卵投石的發展模式,歷史和現實告訴我們,往往要付出沉重的代價,特別是進入一個已經是產能過剩的產品領域,要慎之又慎。還有些企業懷揣著“寧當雞頭不當鳳尾”的當家理念,這種理念在過去一段時期內過了一陣子小康生活,但現在這種發展環境已一去不復返。因此,在當今國際工程機械強手林立的形勢下,要多考慮同業之間的強強聯合、強弱并購,在每類產品中競爭出幾個旗艦型企業,以整合行業同質化、低水平競爭的發展格局。
第四,把行業發展支持重心由主機轉向關鍵零部件、相關原材料等基礎技術。
幾十年來,對工程機械行業支持的政策面一直偏向于主機產品,包括技術引進、合資合作、財政與稅收的優惠等等;在產業發展方面,中央、地方、企業三者都熱心于主機制造企業的發展,項目建設見效快,地方有政績,三股力量扭成一股勁,使主機集成創新技術及創新能力已接近國際先進水平,產品打開了國際市場。但這些中高端產品,有人認為是“空心蘿卜”,其內部的關鍵配套零部件大多數是從發達國家制造商手中進口,其依賴性和受制于人的趨勢不斷顯現,成本上升,國際競爭力受到抑制,已經成為我國工程機械行業的發展瓶頸。因此,對工程機械行業基礎技術的支持勢在必行,要建立跨行業、跨專業的創新研發平臺、融資平臺、發展基金、協調機制,加快主機企業與相關零部件、原材料等科研與生產企業緊密合作的步伐,其中政府與財政的積極引導和支持是關鍵。
工程機械行業調結構、轉型升級的發展理念和措施涉及到方方面面,這里不一一闡述。現在,各企業根據自身發展特點,也正在使出渾身解術,挖掘創新要素。但這些創新要素,都應圍繞方向性戰略決策展開,扎扎實實,一步一個腳印,才能獲得新的發展空間。
(編輯:liang)